合唱团的春天

2014年,年仅23岁的高至凡从厦门大学音乐系毕业后,来到厦门六中担任音乐老师。除了音乐课,他还担任厦门六中合唱团的音乐指导。而六中的合唱团历史悠久,已有20年历史。

但是2014年之后,这个合唱团改变了。

图片

高至凡老师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他总能想出一些“怪招”吸引孩子们进入音乐课堂,比如带些红酒软木塞到课堂,让学生咬住发音,训练腔体共鸣;或者让学生们用气息将纸片“吹”在墙上。

图片

在音乐上,高老师总想在音乐上做一些有意思的、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东西。他找来徐聪老师一起探讨合作,决定用阿卡贝拉的演绎方式,做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

阿卡贝拉,也称无伴奏合唱,表演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乐器进行伴奏,演唱者需要用人声去模仿乐器,以及通过多声部的叠唱创造出丰富的声音。这种演唱方式在国内还比较少见,而且,即使在国外,一般也是在大学生或以上的年龄层中流行。

图片

《夜空中最亮的星》中令人惊艳的书本打击设计最初由高至凡和徐聪完成,在排练中不断更改,又邀请专门从事打击乐的蒋进之加入。可以说一群音乐人走进了这个学校,创作出了一种非常令人吃惊的音乐。

但是天妒英才,2019年7月19日高至凡发送最后一条朋友圈:“放假真是太爽了,做梦都会笑醒”。在当天离开人世。

当我们看他的采访时,并没有感觉他像一个优秀教师,甚至觉得他很像我们身边一位很快乐的朋友,常常说这样比较好玩的话。但是当你看到他的合唱团时,才发现初中生这个年龄真的如伟人所说八九点的太阳。如此美丽,如此有活力。

2019年8月19日,教育部决定追授高至凡老师为“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19年9月22日及23日,厦门六中合唱团受邀参加央视国庆70周年特别节目录制,录制的视频将在10月1日当天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国庆特别节目中亮相。

图片

我们知道厦门六中合唱团的故事还在继续。因为他们在年底做了一首非常棒的纪念高老师的音乐。

图片

永远的音乐老师。

《安家》从宫蓓蓓家看新“三人”关系

大家好,我是星辰号,今天我们继续聊《安家》中的心理学。我们继续用音频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从宫蓓蓓家看新“三人”关系.话题
《安家》里很多角色都具有代表性,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二孩的妈妈宫蓓蓓。
可以说,大多数的妈妈都身兼双重角色,事业和家庭,而丈夫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只能不断的降低位置。
图片
 
医生宫蓓蓓和他的丈夫在看房子过程中的一段争吵,非常具有代表性。
很多女性心理学家谈及这段时间的夫妻感情:他们认为夫妻的感情是可贵而又脆弱的,应该避免为了孩子的抚养问题而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
 
很多女性朋友都会忽略这一点。夫妻的感情是很脆弱的,更需要小心呵护。
图片
而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却是永恒的。夫妻之间的情分尽了,离了就是离了,另一半不一定会永远爱着自己,自己也不一定会永远爱着另一半。如果不希望有那么一天,他不再爱你了,那应该将爱护这段婚姻和感情当做最重要的事,甚至要高于孩子的抚养问题
 
把抚养孩子视为其次的,并不表示就会做得不好。在抚养这条路上,夫妻之间的想法不一致是很难避免的,但其实很多事情就算用争吵的方式处理也不会有结论,反而伤害了夫妻间的感情。
 
我们听到有些人的婚姻生活美满幸福而令人羡慕,但实际上,在婚姻与抚养孩子的道路上,处处都隐藏着这些人对维系夫妻情感不着痕迹的努力和用心。
图片
 
举个例子,许多妈妈经常处在“一根蜡烛两头烧”的状态,难免会不停抱怨,抱怨爸爸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为了让爸爸也喜欢参与育儿工作中,妈妈在这方面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在新手父母阶段,很多妈妈都会将照顾孩子的大小事全都自己揽着做,等到孩子学爬、会走路而致,带孩子的工作难度增加之后才想让爸爸分担。但由于爸爸和孩子的互动模式没有建立起来,这时再要求爸爸分担照护孩子的任务,就非常不容易了。
 
孩子刚出生时,新手爸爸会很兴奋,所以妈妈在这时候就要懂得放手,装无助、装可怜,让爸爸可以一起参与进来。例如孩子刚出生,就让爸爸帮孩子洗澡。面对可爱的小婴儿,妈妈大都不放心让爸爸洗,其实洗过几次就会上手了。妈妈应该要信任爸爸,放手让爸爸去做,爸爸也会有成就感的。 
 
宫蓓蓓在看到婆婆和公公边喂饭,边让孩子看IPAD,她是不允许这样的,当即制止了。但是孩子的婆婆和公公意见很大。这个事情所引起的了争吵,却发生在她和丈夫这边。
图片
 
如果从珍视夫妻情感关系的角度出发,适时的妥协是必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妈妈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很在意,有时跟爸爸这个问题时会容易用强势姿态
 
这一点电视剧里表现的很真实。
图片
 
从宫蓓蓓看,她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非常理性的女人,这和丈夫沟通时,也在努力控制好情绪。但是这种强势的姿态,让他的丈夫非常激动。
 
有位妈妈就这个场景有个不错的做法“我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跟孩子爸爸做理性沟通,因此,就算是内心已经气炸了,我还是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我相信除了大吵,其实我还可以选择沉默、不多说,等孩子不在面前时,再跟老公沟通。其实过了当下,气也过了一半,这时候再沟通也可以用比较理性的方式。”
图片
 
比如我会说“等孩子睡着了我们再谈,因为刚才孩子在,所以我不跟你谈,但其实我不同意”建立这样的沟通模式之后,孩子爸爸发现我真的很能忍,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形成一种新的互动模式,有别于事事争吵。
 
很多朋友说,她们没办法不吵,但若你能永远以孩子的幸福为前提,暂时地压抑,不要让孩子去承受父母吵架的痛苦和恐惧,只要想到孩子,自然就能忍下来。
 
当然如果实在谈不成,要么就讲道理,要么就妥协、接受对方的想法,偶尔听听孩子爸爸的想法也没什么不好,其实完全不必为了观点不同而吵架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孩子妈妈和爸爸可以合作,一个人扮黑脸,一个人扮白脸。究竟“谁扮黑脸,谁扮白脸”呢?
 
幼儿阶段是纪律养成的年纪,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不守规矩,夫妻应该同时扮黑脸,不要让孩子以为有个白脸可以依靠,那样反而让孩子无法养成规矩。
图片
 
不过,随着孩子长大,生活规矩和纪律都建立起来之后,父母也必须做出调整。 很多小说里,父亲的形象都是严肃的,其实让女儿对自己父亲的回忆,是一种被溺爱的幸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孩子偶尔犯点小错,妈妈和爸爸可以商量一下谁去沟通,一般妈妈去会更好。因为妈妈和孩子的情感是自然的、与生俱来的,而爸爸和孩子的感情却要靠后天的互动去累积
图片
 
有位妈妈说,孩子爸爸一回家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后来这位妈妈想了一个办法,把手机和电视遥控器都锁了起来,两个人相处的时间就多出来了有时因为孩子爸爸无聊,还会邀我一起去散步、喝小酒 
 
不能看电视、打电玩,孩子难道都不会吵着要?在幼儿期,很多事情需要父母坚持,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家庭和同学的家庭不一样,如此孩子长大了才不会抱怨,也比较不容易受到同龄人的诱惑或影响。但如果等到孩子上了小学才规定不能挑食、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这时候就很容易陷入亲子战争。
图片
 
 
因为习惯或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却可以把奋战的时间拉长,给自己设定短期、长期目标,也给另一半时间,相信每天一点一滴的努力,总有一天情况会改变。
 
建议新手妈妈可以有策略地为另一半制造与孩子互动的机会,例如让孩子端水果给爸爸吃,跟爸爸撒娇,通常爸爸比较不会拒绝,慢慢建立亲子互动模式,延长亲子互动时间。
 
如果婚姻之路是50年,那么花3年时间辛苦一下,用心经营,你将会得到的是50年的幸福。
图片

重新振作起来,经营家庭生活

过年居家隔离日子,无事可做,我就每3天擦一次地板,一来清洁,二来也是运动,只是突然觉得擦完地板后,泡一杯清茶,那是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和太太的沟通也多了起来,才发现,有了宝宝后很少再谈起她的职业和梦想。我们都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多年以来,总是匆匆忙忙,忙着上班,忙着下班,忙着回家……这个春节让一切都停了下来。今年,我把我的父母都接到上海,想想自我20年前上高中以来就很少和父母一起朝夕生活。
发现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们,已改我记忆中的事事争吵的模式,反而有种真真切切的关心,他们每天都会相互提醒吃药,互相鼓励运动。爸爸并不善表达,但是相处下来,却发现他已经有了克制但是很丰富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想想,家人之间相处不难,难在细微之间。这个公众号难得自己能静下心来写写东西,同时也难得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一些东西。下面这篇关于家庭交流的文章,经常翻出来,每隔人生一个阶段都有新的体会,所以就继续整理分享。
01
一个男人的故事
别把工作当成晚回家的借口
“我们结婚时都很年轻,由于两人都没有处理个人问题的经验,所以结婚后不久便遇到麻烦。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告诉对方自己的感觉,有时甚至会气得吵起架来,却又吵不出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法。原本以为情况会渐渐改善,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有了第一个孩子后,两人之间的问题好像不那么难处理了。”
“生了第二胎,是个男孩,但婚姻问题其实从来没有真的改善,我们虽然无法讨论出问题的症结,却也不太在意,因为我们都很爱小孩。我当时花了很多时间在事业上冲刺,就算有空跟太太聊天,话题也在儿子身上,只要提及夫妻间的问题,常常就谈不下去。”
“两人之间好像少了什么。后来,我……”
 
常常听到类似的悲剧。正如有人所说,两个人陷入了“平静的绝望中”。
让我们一起用现实可行的方法来梳理一下发生了什么,以及找到解决方案。
02
梳理问题
当务之急的问题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寻找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法时,首先想到当务之急的问题有哪些?
跟小孩有关?
婚姻好像越来越无趣?
生活方式或健康出了问题?
或者其它问题?
为什么无法让生活过得满意一点呢?
在上海,每天7点多出门,到家就要晚上7点多了,并且已经疲惫不堪。家里的开支以及更好的物质生活需要一个人拼命赚钱。作为爸爸或者妈妈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了,没时间和力气处理家里事情了。常常这些人都觉得自己对于家庭“有负罪感”。觉得自己疏忽家庭中的部分责任。
同时工作上的压力造成的失眠、焦虑、易怒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恐怕会不断的蔓延到家里,像传染病一样传染给家人。这会对家庭关系有巨大伤害。
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工作忙”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借口,用来掩饰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03
工作很忙
工作狂不应该被提倡
“工作狂”,这个词却容易被社会原谅,甚至鼓励。
“工作狂”有两种:
1、一种是利用工作来逃避现实问题
2、另外一种是“受困于成功的囚犯”,爱上了工作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不是为了逃避私人生活才工作,他们根本就忽视私人生活。
 
有一项对企业管理者的调查。在问及除睡觉时间外,他们有多少时间用在工作上。大多数人都预估约占每周60%至70%的时间。但是经过精细计算后发现,通常实际上的比例比较接近50%。假如将节假日和周末算上,比率会更低。这项发现恐怕与一般大众的看法相反。将家庭生活不美满的原因归咎于工作压力,只是借口,大多数人能在家庭生活的时间,就算不比工作时间长,至少也与工作时间相当。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工作会对生活产生直接且负面的影响,大多数是因为受到负面情绪影响。
04
用心经营家庭生活不易
这是一项有一定难度的事情,需要一些知识和方法
 
 
很多人认为经营家庭生活很容易。他们认为自己能一边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同时又从容自在地处理家庭生活。
很多职场的成功人士,在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认为自己可以非常容易扮演好配偶的角色。很多人结婚时,根本不知道婚姻会产生哪些问题,也不知道该培养哪些技能才能与另一半建立长久且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
 
当说到他们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时,很多人会说:“这些事无法练习,只能从尝试和错误中学到。”
 
有些人以为爱孩子很容易,我们虽不必学习“爱”是什么感觉,但是,要学会以“正确”的方式爱小孩,却非常困难。
 
我们无法在危机出现时,匆忙地学会这件事,而是要靠持续不断学习,投入精神和时间,才能逐渐培养出所需的技能。
 
很多在职场上混的顺风顺水的人,面对工作的挑战似乎没有太大压力,但是一旦面对比较棘手的孩子问题时,却很快就举双手投降。以下是一位白领家长挫败经验,这简直就是典型代表:
“我觉得上班时如鱼得水,但在家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家里有些问题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比方说,我和大儿子很亲。他是老大,他很喜欢我,但我觉得他对我过度依赖。小儿子却恰恰相反,他很独立,好像刻意避开我。我每次出差打电话回家时,大儿子一定要跟我说话,但是我太太却必须要求小儿子出来跟我说话才行。其实这没什么关系,只是我感觉到小孩子好像不太对劲,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位白领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差不多三、四年了,他很困扰,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因为他担心自己若是试图改善,反而会使状况变得更糟。
这类问题很普遍,有趣的是,面临这种问题的人都不知道,学习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也不知道若要发掘生活中的机会,享受当中的乐趣,除了需要时间之外,最重要的,还要有热诚和想象力。
05
明天再说吧
你从青年到中年,孩子从童年变成少年
结婚后,从一个人到两个人自然会产生一些冲突。
大多数的问题并不复杂,夫妻俩会在彼此磨合中解决,但是有些涉及较为深层的问题就不好说了。而往往面对深层次问题,双方可能以工作太忙为借口来回避这些问题。
有了小孩之后,光是小孩的事就足以占用两人绝大多数的交流内容,夫妻俩就不用谈自己的问题了。
当小孩逐渐成长,双方便在小孩身上寻得无法从另一半获得的满足,以继续回避潜藏在婚姻里的冲突。
当繁忙的工作,或者照顾孩子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夫妻用此作为回避探讨深层次婚姻问题的借口,用于说服自己和另一方。甚至可以说服自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经营彼此之间的关系了。我们知道这样会逐步演化,让问题更糟糕。
家庭心理咨询师常常看到一些夫妻很害怕婚姻关系中的冲突,这些夫妻以往一直拿孩子的问题当挡箭牌,当他们带着有问题的小孩来寻求帮助,而小孩的问题有改善之后,他们就会很惊慌。因为一旦合理的逃避借口消失,他们恐怕就没理由躲避婚姻里的问题了。
假设你28岁,已婚、年轻,事业又刚起步。你不断探索自己有哪些专长,想找到适合的工作领域,希望“事业进入上升期”。由于工作实在太忙了,家庭沟通就“明天”再说吧。
35岁,有个三岁的孩子。你可能已找到可发挥才智的工作,或仍在努力寻找中。如果事业发展得不错,恐怕工作量只会越来越多;如果工作仍有待努力,你一定还在挣扎着找自己的方向。不论如何,家庭沟通就“明天”再说吧。
40岁,你已经事业有成。你和上司处得很好。但你偶尔会感到莫名的空虚和恐惧,可能因此开始恐惧自己做不到一些事情,却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焦虑,甚至觉得自己提早面临了中年危机,家庭沟通就“明天”再说吧。
很多人认为年轻时需要为事业奔波,并且为此放弃的东西,可以在未来重新获得。但你不可能重新让孩子回到童年,重新和他建立的亲情。现在很多父母很后悔自己没陪伴孩子的童年。想要在未来享受好的家庭生活,就像做生意一样,你得在现阶段进行投资,才能在未来坐享其成。
很多爸爸,在孩子16岁的时候,才突然要和孩子培养感情,才发现很难开始,有点为时已晚
避免“明天再说”需要让自己明白“明天”哪些是不能弥补今天失去的东西,让自己认识到哪些问题是“把握现在”更加重要。
06
换个角度看待家庭生活
这纷乱的世界让我沮丧,我就去看看她们眼中的光芒
 
李宗盛的歌词“如果这纷乱的世界让我沮丧,我就去看看她们眼中的光芒”
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并非易事。比如很多人信誓旦旦的把家庭生活视为责任,同时他们还是会找借口待在公司加班,因为家庭生活是责任而不是快乐的源泉。
我们换个角度,若把家庭生活不再视为琐事,而是学着享受,享受着休息时间与亲子与爱人之间的快乐!好像这样,就能好好安排工作,尽早下班。让家庭生活有一点创意,尝试和爱人进行深度的交流,让家庭生活变成生活的港湾
大多数人都觉得家庭生活无趣,而有些人很会享受家庭生活。这些人通常会这么想,不要旁观而是积极参与,建立一种有创意又有趣的相处方式。有趣的家庭生活,才能拉近家人间的距离。
有两个案例,关于父子相处的。都是试图建立一种亲密关系。第一个是失败的案例,第二个则是有创意的比较成功的案例。

案例一,有个爸爸个性很敏感、害羞,他儿子今年12岁,在学校各方面都很优异。孩子虽然看来很快乐,却和父亲一样生性害羞,似乎不太会结交朋友。这位爸爸很想和孩子建立更亲近的关系,并帮助孩子克服害羞的个性。一天,他提议父子俩一同去爬山,儿子也答应了,但就在爬山前一个星期,孩子在打球时却不小心扭伤了脚踝,爬山计划因此被迫取消。第二年,父亲再次提议两人一起去爬山,但同样在出发前三周,儿子又在楼梯上摔断了腿。怎么回事?很明显,爬山计划对他们来说并非爬山这么简单,因为这表示两人间原本很远的距离要开始突然变得很近,孩子潜意识里拒绝这样的改变。
案例二,另一位面临同样问题的父亲,则用了创意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他注意到儿子学校里非常喜欢植物学课程,他的房间里还放了些植物的图书。这位父亲本来就喜欢种花,对自己精心照顾的花园很满意。一天,他“漫不经心”地对儿子说:“花园里还有空间,我暂时用不着,你可以尽情种你想种的植物。”之后,儿子便在园里种了甜瓜,还会找父亲讨论植物方面的问题。

从第二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和过程。父亲首先注意到儿子对植物有兴趣,然后“漫不经心”地告诉儿子他能在花园里种东西。这位父亲邀请儿子走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去“入侵”儿子的领域。由于两人有共同的兴趣,,而且关系越来越近,父子感情因而有所改善。用这种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非常好。
若想解决婚姻中的问题,夫妻两人首先都得先相信这些问题是可以改善的。
07
彼此鼓励
我们需要用希望彼此鼓励
我们都需要用希望来鼓励自己,只要知道应该如何努力、怎么做才能改善关系,希望就会成真。
首先、可以试试列出夫妻双方不愿讨论的问题,这里我们常常听到双方只会平铺直叙的写:“我们管教孩子方式不同”、“他怎样对待我的时候,让我难受”、“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等等。
其次,要鼓励自己。若自己相信关系可以重新改善,冲突可以解决,就需要自己采取必要的努力。可以在夫妻俩讨论婚姻的问题之前,可以从先谈谈婚姻中美好的一面开始,像是结婚的好处或相处得很好的部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双方的问题改成:“我们管教小孩的方法有哪些雷同”、“我很以你为荣耀的事”、“你对我的帮助有多大”、“我们家的成就”等等,如此一来,我们才会知道改善婚姻关系是很有价值的。也知道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心力来解决现存的问题。 
若能先谈谈婚姻中的优点, 沟通时就不会只得到负面效果,而能知道自己的婚姻并非无可救药。夫妻双方沟通时,若能先强调婚姻的好处,气氛就会缓和,也能在两人之间营造出信赖感,因此减低冲突发生的可能。
 
08
解决冲突的技术
面对家庭冲突,需要两项技术
首先,尝试每天都持续与对方沟通不要积压负面情绪,否则终有一天情绪会爆炸。夫妻应该学习给予对方和婚姻正面的评价,而不是每次都只提负面的感觉。很多人,尤其是男性,表达能力缺乏,所以更要努力学习训练,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正面的情绪。

其次,要处理积存已久的棘手冲突,要迂回,在引爆点前要停下来,保持冷静,缓和气氛为先。大多数情况下,夫妻之所以认为解决冲突是一项难事,是因为长久以来双方一直沟通不良,也许过去有好几次曾想解决重要的问题,但都失败了,这种情形反而让夫妻俩自然地将沟通与情绪失控、自尊心受伤、进一步的冲突都联想在了一起,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沟通会很快变成互相指责、情绪失控,所以两人便会放弃再沟通。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举个例子:这对夫妻为了小孩的问题进行沟通,刚开始情况还好,后来太太认为先生对11岁的儿子太严厉,认为就算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有些问题,先生也不该太苛求。
我们还原了一下他们的对话大概如下:
妻:“你对他太严厉了,他现在很怕你,你知不知道?”
夫:“一定要有人管教他啊,你又不管!”
妻:“好,可是你也不用这么严厉吧。”
夫:“我一点都不严厉,孩子会觉得我很严,是因为你不打不骂,只把管教的工作交给我。你每次都对他说:“等爸爸回来,你们就有苦头吃了!’”
妻:“你是把责任推到我身上喽?”
夫:“我工作一天后才回到家,已经累得要命,你还要我管教孩子。我会有多大的耐心啊?”
妻:“看吧,我根本无法跟你沟通。你只要不高兴, 就把责任推到我身上!”
从上述对话里,我们看到双方如何相互指责。这对夫妻该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

有个方法:是彼此都要仔细观察对方说了什么,当情绪开始极端紧张时,立刻停下当时的“沟通”,冷静下来、缓和气氛。
但是,即使暂停沟通,检查双方的对话哪里出错,有时候还是会成为相互指责的导火线。比方说,可能会有“你每次都打断我说话”,“你都不听我说”的对话出现,所以双方都要学习对情况有益的表达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向别人推销产品,我们取得一个项目的成功又谈何容易?我们不都是经过学习,经过磨练才会的?
并不是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能修复、重新经营、重新注入活力。有些关系已是无力挽救的,对当事人而言,他们只想早点结束无谓的痛苦和伤害,家庭心理咨询师会建议进行离婚程序。然而,对于大多数人的婚姻生活,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09
小马过河,迈出第一步
不要害怕,清楚自己想要的

如何能让婚姻恢复活力昵?如果要建立双方都满意、愉快的婚姻关系,彼此都要清楚地提出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喜欢做什么。人如果害怕自己得不到想要的,并出于恐惧而不敢要求时,恐怕永远也得不到。

如果我们要寻求改变,首先就要学会摆脱太多的恐惧和无意识的幻想(类似小马过河),与人真心相待。坦率的人会表达出了他的需求和问题,也会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只有双方都能坦诚表达自己最深的感觉,两人间的问题才会真正浮现。换句话说,双方的相处越真实、越自然,就越是相互吸引,互动才越是密切。

真诚、自然地与他人相处,你和对方才能充分了解,有什么感觉,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以,只要其中一方的态度坦诚无欺,就可能让另一方也采取同样的态度。
不过,向他人坦诚地表达,需要勇气。而这种勇气并非轻易可得,内在的恐惧的影响也可能很深。著名的心理学家Erik Erikson曾说:“希望和信任是每个人都必须培养的基本美德。要培养出这些美德,我们都需要冒险,试探自己的勇气。
第一步是先认识到两个常常会陷入的误区
第一个,生活不需要费心思经营,非常容易。生活技能提升对于人生经验丰富的我们并不复杂。(误区)
第二个,人际关系太复杂,不好经营,所以根本别尝试。(误区)
10
家庭计划
只要有开始,就会有无穷的希望
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职场和家庭生活都能够处理的很好。而我们发现这些人每半年一年都会选择一到两个家庭生活改进计划,目标可以是改善健康、自我成长,或改善与太太、孩子、朋友之间的关系等等。
这些改进计划应该包含这样一些特征:
1、这些改变应该和缓而且序渐进,不要采取突然又激烈的做法;
2、改善的效果必须是具体、可评量的,这样才知道自己进步多少;
3、这些改变必须是让人高兴的变化,这样才会让人乐在其中。
此外,应该让家人参与,让自己坚持下去

有些人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全靠感觉甚至直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总结发现,面对家庭生活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你能不能敏感体察和对方关系中的问题。

根据研究表明,人在这一方面的敏感度远大于自己所认识到的。而且我不断发现,表面上看起来不敏感的人,其实内心非常敏感。要懂得正确的表达,人们就可以将内在非常敏感的部分适当地表达出来,在人际关系中发挥作用。表达能力这一种能力也是我们和世界连接的通道。

成长,从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开始

大概是20年前,大学期间,我和母亲沟通了她对我的影响,那次沟通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母亲痛哭流涕,后面就指责我的过分。那是一次非常不好的体验,但是却是我成长中的里程碑,我开始通过观察父母和自己,来逐步找到我习得他们的一些行为和思想。然后开始改变自己。

 

我很爱自己的父母,感激父母为我做的事情,当母亲为此生气而流泪时,我会感到愧疚,觉得自己背叛了父母。

 

当时,我想强调,这不是在否定父母的心血,不是想让他们为自己在成人阶段的问题负责任,而是我想要深度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我觉得,当时的言行中不仅有批评的声音,还有对父母的感激。但是不可否认,当时的沟通能力以及表达方式可能过激,母亲的感受可能是更多的指责。

 

现在已经过去20年了。当看到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一书,又再一次勾起了我的回忆,童年我完全是父母所盼望的那种孩子,也充满着美好的回忆。但是我母亲的性格十分强势。她是九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当她嫁给爸爸后,全家搬到一个移民城市后,摆手起家,这让她变得更加强势。她必须要生活下去。由于她并不擅长处理负面的情绪,例如悲伤,所以在我伤心的时候,她有时会感觉到愤怒。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特别培养了这种信念:“我必须强大”或者“哭泣是难堪的”。

所以,就算是再爱你的父母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榜样,这一点非常重要。


 

还有一个朋友的例子,一个女孩的母亲非常爱她,但是有点软弱,她总是迁就强势的父亲,那么这个女孩就会因为母亲的形象形成这样的信念:“女人是软弱的”,“我必须迁就其他人”,“我不可以反抗”。或者她会跟自己母亲的信念划清界限,形成诸如“我必须反抗”、“我绝不妥协”、“男人是危险的”这样的信念。

另外,孩子从小在家中观察到的标准和价值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一个家庭虽然十分有爱,但是性关系准则很严苛,这也会影响到孩子,以后他会难以正常对待自己的身体以及性欲。就算是那些对自己父母心存感激的人也会产生一些信念,而这些信念会给他们现在的生活带来困难。


 

一些人对父母的看法并不客观。比如说,他们会因为父母的一方而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另一方。如果母亲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哭诉“可恶的父亲”,那么孩子就会以母亲的眼光去看待父亲。


 

由于我从事家务法庭检察官多年,所以我知道这种行为对孩子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即使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也不能原谅自己的父亲,与父亲的关系很差,甚至没有任何关系。与此同时,如果父亲挑拨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情况也一样。至于很多人对父母缺乏客观的看法,这还可能与孩子美化父母的倾向相关。孩子需要无条件地信任父母,并认为他们是完美的。否则他们会感到害怕,害怕自己所依赖的人不可靠。


 

有些人直到成年还保持对父母的美化形象,这让他们难以现实地看待父母。父母的现实形象应该包含优点和缺点。如果成年后还是透过美化的眼镜看待自己的父母,那么我们就不会健康地独立生活。如果我们不离开他们,就难以寻找到自己的路。

 

认识自己,是我们个人继续发展的前提。而要认识自己,首先就应该找到父母尽可能现实的形象。现实的形象与深刻的好感并不冲突。

 

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并珍惜他们的现在和过去,但这并不意味他们是完美的,是不会犯错的。所有生活中的爱都是类似的:如果我所爱的是完美的,那么这不是真正的爱。

 


最近朋友结婚,听她说男生等了他5年了,不忍心再让他等下去了。

人生中大概就是这些让我们感动或者激动的事情,一直留藏在记忆力。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视剧《天道》有感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不错的电视剧《天道》,由王志文饰演的男主角丁元英。它改编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男主角丁元英,在这部剧中充当了一回“救世主”的角色,尝试着拯救以冯士杰、叶晓明和刘冰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士,希望冀由“杀富济贫”的途径来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没成功。正像丁所说,我可以让他们扒上井沿看一看,但能不能最终“出井”,那就得看他们的悟性和造化。结果如丁所料,三人都为走出阶层。

这些年来,回顾自己前几十年的人生时,总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而看了《天道》丁元英所说关于强者和弱者哲学的话题似乎就在说明这个定数。

从形式上看,人与人并无大的不同,无非高矮胖瘦、媸妍美丑而已。但是,人的后天发展却会产生天差地别,什么原因?这里面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先天的,一是后天的。先天的,就是你的命,你的出身、你所出生的家庭、时代、环境、国家、地域等等,这些对于未来的你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大多数人都会被“先天”的因素影响终生,无可改变、无法挣脱;后天的,就是你的运,就是你后天所遭遇的一切,包括教育的、际遇的、机遇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

这世界绝大多数人其实大都“输”在“先天”上,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冀由后天的“运”来改变前面的“命”,而这还需要相当的条件和因素。

小的方面来讲,就是一个人自身后天所受教育、训练的深度、强度、适应度和成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成长的特别的“性格”,正像《天道》上所说的“强者哲学”;大的方面来讲,就是在你的一生中,尤其是前半部分,能否遇到一些特别的际遇和机遇。

际遇,是指整个社会变动所提供的机遇,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1978年改革开放,这都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一遇的大际遇。机遇,则是个体的人在自我人生经历中所遇到的特殊、特别的机会。据专家研究,每个人在其一生中即使再不走运,至少也会遭遇三次以上的机遇,幸运的人可能多达六七次。

一般而言,际遇可以使众多的人改变运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而机遇,只能使极少数人取得成功。但是,际遇和机遇来临的时候,或者说,当人们处在际遇和机遇之中或面前时,大多数人往往并不能识别它们就是所谓的际遇和机遇,所以相当多的人即使处在非常好的际遇期,或是遭遇到了极好的机遇,最终也不一定成功,或者与成功无缘。这就像民间老话说的“有眼不识金镶玉”。

而在阻碍个人成功方面,除了上述所讲的大小机遇外,其实还有一个相当重要或者说决定性的因素,那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据专家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最终发现什么样的性格能成功、什么样的性格不能成功,什么样的性格最容易成功、什么样的性格最不易成功。而经过研究也发现,所有的性格都有极其成功的案例,所有的性格也都有极其失败的案例。尽管如此,但有一条却是专家们都偏向公认的,那就是,尽管从人类整体上看,性格不一定影响人的终极成功,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而言,在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和事业阶段,性格却具有事关成败的关键或致命作用,尤其对于绝大多数“先天”条件不好的个体而言,性格的作用更其重要。

什么是“救世主”?在我的理解,救世主几乎就是上帝那样的人。你只有既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又具有认知他人的能力以及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调度资源的能力,你才有可能成为所谓救世主,去救赎别人、度化他人。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有,但不多。这种人,要么是世俗中的大贵,即重权在握;要么是人中的大富,富甲一方;要么就是鬼谷转世那样的大智,洞察一切,料事如神。《天道》中的丁元英如果算的话,也只能勉强忝列第三类。

《天道》播映在十几年前的2006年。我这篇观后感不是想勾起人们的回忆,只当是借题发挥,思考一些无用之用的话题吧。

文章摘自 云林禅士2019.05.13 10:23 原创发表在 “猫眼看人”文章略有修改。

做人,简单就是不简单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

 

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不解地问:

“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

 

大师回答道:

“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行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了。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

这个小故事可以多方解读,大师很会做人,做的够简单。徒弟感觉会很好。大师还是很会把握分寸,一个简单的事,却做的不简单,再以后告知徒弟,他估计会记忆很久。

 

很多人生活在简单粗暴的环境中。少废话,别啰嗦,很多组织就用这种貌似更高效的方式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但是这样不能调动100%的努力。习惯了至少习惯了这种环境而并非最大发挥自己能量的状态。

 

也可从另外一个方面解读,作为管理者如何最准确的表达非常重要,1、2、3可能太多了,不妨把1先说清楚。

幸福陷阱,如果能够获得成功,就能获得幸福。但实际上。幸福比成功先来(四)

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出情绪智力有12种能力,可以通过这些能力来避免和摆脱“快乐陷阱”。


研究发现,有三个能力和改进思维模式关系非常大。这是:情绪自我意识、情绪自我控制、组织意识三个能力。

情绪自我意识:是注意并理解自己感受、发现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如何受其影响的能力。比如你可能会意识到,拒绝某件“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晚上8点和周末回复邮件,你会觉得不舒服,这表示你害怕被排除在外。

再深入一些,你会发现这种恐惧感对目前的工作没有什么影响,只是一种陈旧的思维习惯,现在已经没有用了。

意识到就是一个好的开端,随后你要采取行动。


情绪自我控制:这种能力让你应对那种意识到自己对自己做了什么的时候产生的不适感。比如说,如果你知道自己夜里查收电子邮件是出于不安,就不会为此产生优越感。但如果你无视这种感觉,就无法摆脱困境。自我控制也让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舒适区以外的行动。


组织意识:即对自己工作环境的了解,这种能力帮助你识别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公司或身边其他人的需求。举例来说,你会意识到是同事整天都在收发电子邮件,你的过度工作倾向来自这种压力,而不是出于不安,这时候你就可以做出选择:勇敢地决定不遵守“潜规则”,停止过度工作,或者继续以这种与自己价值观相违背(且对健康和家庭生活有害)的方式工作。你甚至会发现,摆脱过度工作会改变你所在团队的氛围和规则,在大的组织中开创一种良性的小文化。


目标、希望与友谊的能力

运用情绪智力,扫除快乐障碍,是在工作中获取满足感的第一步。但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我们必须主动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寻找意义和目标,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的希望,在工作中建立友谊。


意义和目标的能力

人类在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里寻找意义,无论是坐办公室、爬山还是与家人共进晚餐。基于某种原因的热情可以产生能量、智慧和创造力。一部分原因是大脑中的化学物质。研究表明,我们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可以产生积极情绪,使我们更聪明,创造力和适应力提升。

图片

杜克大学心理学教授丹·艾瑞利(DanAriely)和其他研究者一同开展了一项研究,出钱让参与者用乐高积木制作模型,制作完成后,在一部分参与者面前拆毁他们制作的模型。在金钱奖励相同的情况下,作品得以保留的参与者制作的模型,比作品被毁掉的参与者多50%。我们在能够产生影响的时候更加投入,即使只是微小的影响也会有作用。

管理学者已经发现,工作方面同样如此:目标是快乐工作的强大驱动力。而我们却常常未能利用这个动力的源泉。像S和M那样,我们容易忽略自己重视的东西,忽略工作中对我们很重要的部分,在组织机能失调、上司糟糕、压力太大的时候更是如此。

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不再投入工作。失去了意义,我们就没有理由全心付出。每个人在工作中的意义和目标都不同,但根据我与世界各地各行业从业者交流的经验,其中有一些共性:我们希望为某个自己在意的理由而奋斗;我们希望创造和创新;我们希望改正问题,让工作场所变得更好;我们希望学习和成长。研究表明,有意义的工作对于门卫和中层管理者的意义不亚于CEO。

等你发现了工作中真正带来满足感的部分,以及消磨精神的部分,你就要选择如何分配时间、在事业中追求什么。


M决定开始认真考虑自己始终梦想拥有的公司。他审查了自己的财务状况,思考如何利用现在公司的人际关系和客户关系。他和伴侣一起考虑开公司会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最终他选择了一种过渡性质的方式:在自己公司兼职担任合伙人两年,其间筹集资金开始新的事业。希望。如果你经历过困境、危机和失去,你就会知道要心怀希望才能走出去。


希望每天早晨让我们起床,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断尝试。希望让我们把握复杂的局面,应对压力、恐惧和沮丧,理解忙碌的组织和生活。一部分原因是,希望与目标一样,对大脑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显示,我们感觉乐观时,神经系统从“战斗或者逃跑”的状态转为冷静地准备采取行动。一项研究表明,当人接受能够激发积极感受和美好未来愿景的培训时,大脑中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相关的部分被激活,呼吸减慢,血压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在这种时候,我们的思维更理性,能够更好地管理情绪,精力充沛,准备为未来做计划。


雄心壮志、“应该做的事”和过度工作,这三种普遍的陷阱让人们在工作中感到痛苦和不满足。要想控制这种局面。

第一步是正视自己落入了哪种陷阱?

首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哪个陷阱让我停留在自己的安全区,或者有安全感?

2、哪个陷阱使得我无法去找更好的工作、追求更好的事业,或是无法在现在的工作中得到真正的满足?

3、哪个陷阱牵连了我身边的人?

接下来,选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快乐陷阱?

1、这个陷阱对我有什么正面和负面影响?

2、这个陷阱对我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被困其中,其他人可能受益(或认为自己受益),也可能受到伤害。我身边有哪些人会因此受益,哪些会受到伤害?

3、想象一下,假如没有这个快乐陷阱会怎样。没有快乐陷阱的生活是什么感觉?你会做什么?如果你摆脱了,其他人会得到怎样的好处?

写下三段话,以“自从我得到解脱,已经过了3年。现在我觉得……。现在我是……。现在我身边的人……。”开头,设想自己未来的生活。

 


S正是这样,首先意识到自己为何一心想获胜,然后去开创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她与丈夫(多年来他一直告诫她要控制自己的野心)交流,明白了自己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不止是下次晋升和在无休止的比赛中获胜,还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老板经常描述未来愿景,给员工灌输乐观积极的思想,但这种做法很少能让员工长期心怀希望。

为了快乐地工作,我们必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机遇与个人愿景(价值观、渴望和信仰)一致,必须能够想到实现的途径。

希望与计划有关:

希望鼓励我们在面对暗淡前景时制定行动计划,鼓励我们采取具体的行动,将理想的生活和事业付诸实践。我在工作中遇到很多人不敢心怀梦想,害怕只会失望。但我认为,不存在虚假的希望。希望不是幻想,而是强有力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以带来勇气、细致的计划和实际行动。

友情:

与自己喜欢、敬重的人一起工作,而他们也喜欢和敬重你,也许你就会爱上工作。假如你在工作中始终满心警惕,受人轻视或是被孤立,就会非常不快乐。你可能会告诉自己,这种情况可以忍耐,在工作中不需要朋友。事实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组织成功的支柱。人们相互关切,就会慷慨地分享时间、才能和资源。

盖洛普调查(Gallup)发现,工作中亲密的关系可以让员工满意度提升50%,在工作中有挚友的人敬业程度比其他人高出7倍。相互尊重让我们主动去解决矛盾,人人受益。

如果我们坚信自己真实的自我能得到接纳,自己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自己是团队的一部分,就会更加投入组织共同目标。温暖积极的关系在工作中很重要,原因是人类的天性。

远古时期,人们结成部落,一起劳动,一起玩耍。今天的组织就是我们的部落。我们希望自己所在的团体或公司让我们感到骄傲,激励我们全力以赴。我们也希望他人关怀和重视自己作为人类的存在,而且需要对他人这样做。

关爱他人并感受到他人也关心我们自己,会给我们身心都带来力量。

哈佛格兰特研究(HarvardGrantStudy)等一些研究发现,爱是幸福生活中最重要的决定性要素。感受到爱(包括友爱)的人在财务等各方面都更成功。

研究指出,在收入高峰的年份,在“温暖的关系”项目得分最高的参与者群体年均收入比其他人高14.1万美元。

但是,说到职场之爱,多数人都会回避这个概念,极力抵制职场爱情(虽然我们知道这种情况经常有)。不过,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的是建立在体贴、关心和友爱基础上的爱。这样的关系充满信赖和慷慨,是快乐的源泉,让工作变得有趣。太多太多的人以为,如果能够获得成功,就能获得幸福。事实正好相反。幸福比成功先来

”因为工作中的投入、满足和价值感带来的积极情感有很多益处:让大脑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创造力和适应能力;让我们更加精力充沛,决策更明智,更好地应对复杂局面。

原理很简单:快乐的人比不快乐的人表现好。是时候要求快乐工作的权利了。首先,让我们重新理解对工作、对他人应有的期望。让我们摆脱令人不快乐的陷阱。

让我们开始一段寻求幸福和满足的旅程,专心寻找和实践自己在工作中的目标,追求极具吸引力的未来,把同事变成真正的朋友。

这几项要素会帮助我们建立重视人文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相互尊重,获得可持续的成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创意、需求与渴望很重要,幸福也一样重要。


十二项能力:

自我意识:情绪自我意识

社会意识:同理心、组织意识

自我管理:积极人生观、成就导向、适应能力、情绪自我控制

关系管理:感召式领导、团队合作、导师指导、影响力、冲突管理

来源:《成为共鸣领导者》哈佛商业出版社2008出版

 

文章转自《哈佛商业评论. 工作让人心累?》(《哈佛商业评论》微管理系列)文章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