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朋友介绍上海的过去

上海最早建县始于元代(唐代建制,宋代建镇,元代设县,明代筑城,清代繁荣)。作为全国中心城市苏州的外港,随着海运逐步取代漕运,繁荣起来。在清代已经成为全国第12大城市了(1840年前,中国的第12大城市。北京、苏州、广州、武汉、杭州、成都、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

1840年,一场战争过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5个通商口岸,这五个城市里,两个省会大城市,广州和杭州,两个府及城市,宁波和厦门。上海当时只是区区一个县城。可是短短20年之后,上海已经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大城市。1920年,上海已经成为了全球第6大城市。城市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是公共租界是英国人来管理,一个是法租界是法国人管理,一个是上海市政府,是国民政府管理。

图片

1、上海怎么从普通县城发展成特大城市

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东部海岸线中间、背靠富庶的江南,但开埠之前的上海,仍然无法和同属江苏省的苏州相比肩。相反,苏州驻有多个省级衙门(如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上海的行政地位相比之下,明显不足。英国人发现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上海适合远洋贸易的优秀地理条件,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明确要求清政府开放上海通商。

图片

2、鲁迅先生为何先后在北京、广州、厦门生活为何最后留在上海

鲁迅的故乡是浙江绍兴,但他一生漂泊,先后在绍兴、南京、日本、杭州、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多个地方生活。1927年鲁迅离开广州后,一直定居上海,直到1936年去世。按理说鲁迅是有很多选择的,他可以留在许广平的家乡广州,也可以回故乡绍兴或者母亲所在的北京,但最终却选择了上海。

鲁迅选择上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座城市的自由和包容。当鲁迅还与许广平恋爱时,就曾设计过自己以后的道路:“一者免得教书,二者免得陪客,三者免得做官,四者免得讲应酬话,五者免得演说。从此可以专心写报章文章,岂不舒服!”

事实证明,鲁迅在上海生活的9年时间里,一没做官,二不经商,三不教书,完完全全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作家,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也在这期间达到了顶峰。

学者陈丹青对鲁迅研究颇深,曾出版过一本名为《笑谈大先生》的演讲集。陈丹青认为鲁迅之所以选择上海,是因为上海的租界。民国年间有租界的城市很多,天津、武汉都有,但这些城市的氛围和空气都不能满足鲁迅,只有上海的租界,才是最佳的选择,这样“他可以有一个进退回旋的余地”。

陈丹青的意思很明显,上海是中国第一座具有世界意识和现代规模的大都市,上海特别是相对自由的环境和包容的文化才最适宜鲁迅生存。事实上鲁迅自己也是这样考虑的,他在临终前曾筹划搬家,在致友人的信中说了搬家的条件:“一要租界,二要价廉,三要清静。”

图片

鲁迅选择了上海,上海接纳了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