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从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开始

大概是20年前,大学期间,我和母亲沟通了她对我的影响,那次沟通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母亲痛哭流涕,后面就指责我的过分。那是一次非常不好的体验,但是却是我成长中的里程碑,我开始通过观察父母和自己,来逐步找到我习得他们的一些行为和思想。然后开始改变自己。

 

我很爱自己的父母,感激父母为我做的事情,当母亲为此生气而流泪时,我会感到愧疚,觉得自己背叛了父母。

 

当时,我想强调,这不是在否定父母的心血,不是想让他们为自己在成人阶段的问题负责任,而是我想要深度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我觉得,当时的言行中不仅有批评的声音,还有对父母的感激。但是不可否认,当时的沟通能力以及表达方式可能过激,母亲的感受可能是更多的指责。

 

现在已经过去20年了。当看到斯蒂芬妮·斯蒂尔《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一书,又再一次勾起了我的回忆,童年我完全是父母所盼望的那种孩子,也充满着美好的回忆。但是我母亲的性格十分强势。她是九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当她嫁给爸爸后,全家搬到一个移民城市后,摆手起家,这让她变得更加强势。她必须要生活下去。由于她并不擅长处理负面的情绪,例如悲伤,所以在我伤心的时候,她有时会感觉到愤怒。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特别培养了这种信念:“我必须强大”或者“哭泣是难堪的”。

所以,就算是再爱你的父母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榜样,这一点非常重要。


 

还有一个朋友的例子,一个女孩的母亲非常爱她,但是有点软弱,她总是迁就强势的父亲,那么这个女孩就会因为母亲的形象形成这样的信念:“女人是软弱的”,“我必须迁就其他人”,“我不可以反抗”。或者她会跟自己母亲的信念划清界限,形成诸如“我必须反抗”、“我绝不妥协”、“男人是危险的”这样的信念。

另外,孩子从小在家中观察到的标准和价值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一个家庭虽然十分有爱,但是性关系准则很严苛,这也会影响到孩子,以后他会难以正常对待自己的身体以及性欲。就算是那些对自己父母心存感激的人也会产生一些信念,而这些信念会给他们现在的生活带来困难。


 

一些人对父母的看法并不客观。比如说,他们会因为父母的一方而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另一方。如果母亲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哭诉“可恶的父亲”,那么孩子就会以母亲的眼光去看待父亲。


 

由于我从事家务法庭检察官多年,所以我知道这种行为对孩子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即使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也不能原谅自己的父亲,与父亲的关系很差,甚至没有任何关系。与此同时,如果父亲挑拨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情况也一样。至于很多人对父母缺乏客观的看法,这还可能与孩子美化父母的倾向相关。孩子需要无条件地信任父母,并认为他们是完美的。否则他们会感到害怕,害怕自己所依赖的人不可靠。


 

有些人直到成年还保持对父母的美化形象,这让他们难以现实地看待父母。父母的现实形象应该包含优点和缺点。如果成年后还是透过美化的眼镜看待自己的父母,那么我们就不会健康地独立生活。如果我们不离开他们,就难以寻找到自己的路。

 

认识自己,是我们个人继续发展的前提。而要认识自己,首先就应该找到父母尽可能现实的形象。现实的形象与深刻的好感并不冲突。

 

我们爱自己的父母并珍惜他们的现在和过去,但这并不意味他们是完美的,是不会犯错的。所有生活中的爱都是类似的:如果我所爱的是完美的,那么这不是真正的爱。

 


最近朋友结婚,听她说男生等了他5年了,不忍心再让他等下去了。

人生中大概就是这些让我们感动或者激动的事情,一直留藏在记忆力。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视剧《天道》有感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不错的电视剧《天道》,由王志文饰演的男主角丁元英。它改编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男主角丁元英,在这部剧中充当了一回“救世主”的角色,尝试着拯救以冯士杰、叶晓明和刘冰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士,希望冀由“杀富济贫”的途径来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是,没成功。正像丁所说,我可以让他们扒上井沿看一看,但能不能最终“出井”,那就得看他们的悟性和造化。结果如丁所料,三人都为走出阶层。

这些年来,回顾自己前几十年的人生时,总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而看了《天道》丁元英所说关于强者和弱者哲学的话题似乎就在说明这个定数。

从形式上看,人与人并无大的不同,无非高矮胖瘦、媸妍美丑而已。但是,人的后天发展却会产生天差地别,什么原因?这里面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先天的,一是后天的。先天的,就是你的命,你的出身、你所出生的家庭、时代、环境、国家、地域等等,这些对于未来的你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大多数人都会被“先天”的因素影响终生,无可改变、无法挣脱;后天的,就是你的运,就是你后天所遭遇的一切,包括教育的、际遇的、机遇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

这世界绝大多数人其实大都“输”在“先天”上,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冀由后天的“运”来改变前面的“命”,而这还需要相当的条件和因素。

小的方面来讲,就是一个人自身后天所受教育、训练的深度、强度、适应度和成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成长的特别的“性格”,正像《天道》上所说的“强者哲学”;大的方面来讲,就是在你的一生中,尤其是前半部分,能否遇到一些特别的际遇和机遇。

际遇,是指整个社会变动所提供的机遇,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1978年改革开放,这都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一遇的大际遇。机遇,则是个体的人在自我人生经历中所遇到的特殊、特别的机会。据专家研究,每个人在其一生中即使再不走运,至少也会遭遇三次以上的机遇,幸运的人可能多达六七次。

一般而言,际遇可以使众多的人改变运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而机遇,只能使极少数人取得成功。但是,际遇和机遇来临的时候,或者说,当人们处在际遇和机遇之中或面前时,大多数人往往并不能识别它们就是所谓的际遇和机遇,所以相当多的人即使处在非常好的际遇期,或是遭遇到了极好的机遇,最终也不一定成功,或者与成功无缘。这就像民间老话说的“有眼不识金镶玉”。

而在阻碍个人成功方面,除了上述所讲的大小机遇外,其实还有一个相当重要或者说决定性的因素,那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据专家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最终发现什么样的性格能成功、什么样的性格不能成功,什么样的性格最容易成功、什么样的性格最不易成功。而经过研究也发现,所有的性格都有极其成功的案例,所有的性格也都有极其失败的案例。尽管如此,但有一条却是专家们都偏向公认的,那就是,尽管从人类整体上看,性格不一定影响人的终极成功,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而言,在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和事业阶段,性格却具有事关成败的关键或致命作用,尤其对于绝大多数“先天”条件不好的个体而言,性格的作用更其重要。

什么是“救世主”?在我的理解,救世主几乎就是上帝那样的人。你只有既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又具有认知他人的能力以及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调度资源的能力,你才有可能成为所谓救世主,去救赎别人、度化他人。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有,但不多。这种人,要么是世俗中的大贵,即重权在握;要么是人中的大富,富甲一方;要么就是鬼谷转世那样的大智,洞察一切,料事如神。《天道》中的丁元英如果算的话,也只能勉强忝列第三类。

《天道》播映在十几年前的2006年。我这篇观后感不是想勾起人们的回忆,只当是借题发挥,思考一些无用之用的话题吧。

文章摘自 云林禅士2019.05.13 10:23 原创发表在 “猫眼看人”文章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