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杰 论战略

作者:韩王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891193/answer/17123854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西汉

王鼎杰老师讲汉初历史讲的好。可能因为他是刘邦老乡。汉初史中值得注意的有这几点:

一、司马迁对人物的性格与其日后的选择、遭遇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因此可以明显感觉到司马迁为人物写的传记中,对事件是有挑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证明司马迁自己对人物的性格分析。以韩信为例,胯下之辱和一饭千金的故事,与日后求代齐王的行为,可以看出韩信这个人只能上不能下的犹豫性格。这很可能是司马迁在研究韩信被戮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而后世的一票子史学家都跟着司马迁的思路走。照理说史家不该这样写传记,但是司马迁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的分析很有说服力,他的内容是完全自洽的,后人找不出什么漏洞。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可以跟着司马迁的思路走,但是要记得这是司马迁让你这么觉得的。

二、 不能一味以今观古,要注意古人思想的局限性和形势的局限性。灭秦之战中各势力的关系、各势力政治诉求与后代不同,是因为当时的皇帝被人们视为怪物,而皇帝制度被很多人视为已被证明不可取的制度。刘邦不使用郡县制,采用分封与郡县并存的制度,是因为单纯郡县制被认为还难以管理如此辽阔的疆域。不在殽山以东选择政治中心是因为后代另两个政治中心里长江中下游平原尚未完全开发,而燕山地区尚未面对强敌。同时人们恐怕已经习惯了以殽山以西控全国的模式,暂时想象不出其他的模式。武帝的许多制度创举对后世有许多不利影响,但在当时都是极其先进的制度创新,是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包括之前的重农抑商,这一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即使用现代眼光去看也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三、刘邦杀功臣不能与朱元璋杀功臣等同。第一是汉初灭异姓王只是楚汉争霸的最后篇章,同姓王的存在在日后也被证明是王朝的不稳定因素,更不用说汉初的韩、彭、英几个异姓王了。第二,吕后这条线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是汉初的历史绕不过的一个点。吕后控制张良为其出谋划策,促使刘邦软禁韩信,蒙骗萧何拘捕韩信,处死韩信引发连锁反应,逼迫刘邦挨个平叛自剪羽翼,暗地里为太子搜罗实力,最后掌握国家大权。这条线思路是很清晰,可信度是很高的。

四、王鼎杰老师有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就是古人的开拓视角,在已知世界狭小,世界观一片混沌的汉代,对外探索就是rts打开战争迷雾的过程,这些动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让汉人找回遗失的开拓精神对中国的未来极其重要。

隋唐之交

唐太宗的确是文治非凡,武功卓著,甚至于外交手段高明,建设眼光长远。唐代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很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汉代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其独特的贡献为以下三条:

一、建立了将江南物力通过大运河输送到河北地区的模式,使得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成为了可能。至此,中国政治中心大三角已经建立起来。而这种定都北京,通过漕运连接南北的模式被证明是一种更稳定高效的模式,被其后的元明清三朝采用。

二、灭高句丽,打服日本,奠定其后一千年的东北亚格局。1860年后,东北亚格局开始被最大的变数:日本所搅乱,直到二战结束形成新的稳定格局。这之前一千年的东北亚格局则是由唐朝奠定的。如果说经营西域是在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那么对东北亚秩序的建立则完全是唐的创举。

三、 正式开始了与高原文明的交流,为其后将西藏纳入版图准备第一手资料。

此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点:炀帝犯了和始皇帝一样的错误,尽管国家战略制定正确却不知珍惜民力。因此其后的唐朝才提出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样的警句。

北宋

了解北宋历史的关键在于破除国人固有的偏见。此外王鼎杰老师还有一些独特的视角给人以启发。

一、三个政治团体的战略规划。北宋历史上有三个激昂的时期,分别是赵匡胤时期,庆历新政时期和神宗变法时期,分别由赵匡胤带领的武勋贵族团体、范仲淹为首的君子党和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所主导。赵匡胤时期宋朝在夹缝中基本平定了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明势力范文,随后提出了迁都回长安重启汉唐模式的构想;范仲淹则支持这一构想,并在陕西建立了完备的、良性发展的防御体系,并在多年以后经受住了考验;王安石时期虽然没法迁都,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经略西域的战略,成果显著,以至于后来能失而复得。这三者在内政上的表现长久以来争议不断,至于为什么掌握话语权的史家把这段历史写的如此争议不断,我也不好多做什么评判。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三个团体在战略上的规划非常正确,取得的成绩非常可喜。这一点正好是长久以来人们所忽视的。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三段历史之间,宋朝都经历了很大的挫折,却并没有影响挫折后的再扩张,这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宋初吸取五代教训而制定的制度的稳定性和先进性。唐虽然武功赫赫,但是安史之乱后的大半时间,无论哪方面都不如北宋,而北宋则不论遭受多少挫折都始终能回到既定计划上来,若不是最后的猝死,很快便能根除西夏,窥伺幽燕了。研究北宋的军制和政治架构对今天的我们有很大帮助,不能一味批判其重文轻武、冗官冗军的一面,也要看到抛弃地理国情带来的不利因素后,这些制度带给国家的利好。

二、站在城市的角度看历史。太原是那个时期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城市。李唐王朝从太原起家,入主关中,随后大战虎牢问鼎天下。五代时期,又有无数割据势力凭借太原不服管教,在中原式微之时乘虚而入。太原同时也成为中原王朝与契丹除幽燕外的第二个敏感点,太原有难则契丹必助。由此太原愈修愈坚。赵光义为终结太原成为割据势力大本营的可能,拆除原城,另建新城,城市规模比原来小了不少,能够存储的兵员军械都大不如前。一百多年后,金兵第二次南侵,西路军围攻太原,围城打援,彻底报废了宋朝的机动力量。旧太原曾历时数百年不曾被攻破,而今新太原只坚持了几个月,随后便是靖康耻了。一个城市的变化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令人唏嘘不已。

近代

清的内容比较少,主要值得注意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和中亚格局的变化。

一、虎门销烟最大的意义正在于林则徐的清廉刚正,在中外各界人士的面前销毁鸦片。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上其他国家人眼中中华民族的形象。英国人无法使用林则徐是道光皇帝的白手套,道光皇帝是最大的鸦片商这样的理由来为鸦片战争的道义站台。为毒品发动战争的真相使得英国人永远无法在讨论鸦片战争时理直气壮。林则徐在虎门彻底销毁天量鸦片,向世界,向自己的人民,也向后世的我们证明了,中华民族不愿沉沦,中华民族会照顾自己的子民。

二、近代,在中亚和清廷,你强则我弱,我进则你退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外蒙始终牢牢的处于清廷控制之下。而盘踞中亚的准噶尔势力覆灭,新疆也被牢牢控制,以至于晚晴国势颓危之际,左宗棠竟能荡平疆乱,随后还能设省。甚至高原也被纳入版图,虽然自治程度比较高。这自然一方面归功于康到乾时期的文治武功,但也要看到这同时也是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染指中亚,从另外两个方向挤压的结果。一直以来,高原文明若强盛,则能从高原南麓获取物资,同时向北掐断河西走廊,组织农耕文明与绿洲文明交流,而现在高原文明南面受英国人威胁,北面被清廷遏制,只能乖乖就范;中亚一直以来难以统一,而今英帝国从西南方向压迫,俄罗斯从西北方向压迫,面对东面来的清帝国,自然没有反抗之力;草原游牧民族要想压服南面的农耕文明,需要向东压榨辽东更弱小的部族,在西南方向与绿洲文明结盟,而今他们无法染指从清朝发家的东北,而自身受到来自北方俄罗斯帝国的鲸吞蚕食,只能寻求清廷庇护。这才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将草原文明、绿洲文明、高原文明纳入版图的原因。

日美线

近代日本的崛起有太多成功经验值得国人学习,同时也有许多值得国人警惕的地方,最后还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值得国人吸收。

一、值得学习的是国家计划时间表。日本的近代史是三场豪赌,前两场为日本赢得了今天的家底,最后一场使得日本输掉了正常的地位。然而事实上,除了最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真正的惊世豪赌,前两场只是日本按照时间表行使正常的计划而已。只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甲午战争为了陆军的时间表,海军在没有主力舰的情况下参战,是有点仓促。而日俄战争中,日本犯了许多严重错误,却依旧取得大胜,更加说明了这场战争本质上不是豪赌。同时,沙俄和美国,一个东进,一个西进,也在严格执行着自己的计划表。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是义无反顾的贯通,美国打完美西战争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东南亚,在菲律宾留了一手闲棋,在日后取得了很大的作用。冷战时期的美苏却仿佛失去了祖先的严谨和睿智,美国打越南,百害而无一利。苏联更是如没头苍蝇一般乱撞,直到把自己拖垮。新中国目前来看,每一步都走的极其精妙,在南北两个半岛上的行动非常成功,而那句你搞你的,我搞我的,更是把想用老方子把中国拖垮的人气的吐血。今天的中国,国防体系自成一脉,扬长避短,以强补弱。而重新迈向的世界的今天,内部也完成了大调整,一切都有着充足的理由和明确的目的。只要按照自己的计划表脚踏实地得向前走,光明的未来便会属于我们。

二、最值得警惕的是,中国人必须认识到中日关系的根本矛盾点。这一点从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和过程可以看出来。九一八事变是一次下克上的行动,石原莞尔凭借对国际局势的精准把握,对东北地方的深刻了解,一举拿下东三省。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日本对东北长期的舆论渗透和经济控制上的,这些小动作今天的日本也在不断的进行。在民族主义风潮兴起前被占领,占领时间长达五十年的台湾,当前皇民的声音越来越大,令人震恐。日本与中国是有根本矛盾的,而相比之下,中国和俄罗斯,中国和美国反而没有如此深刻的矛盾。美国即使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被压制,其凭借南北的资源和自己的家底也能过上另其他国家嫉妒的好日子。俄罗斯虽然对地缘安全有歇斯底里的诉求,对出海口有病态的渴望,但是这些并不需要从中国夺取。只有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一直渴望成为一个海陆双元大国,而最好的陆上基地不是西伯利亚,不是阿拉斯加,正是中国东北+外东北+朝鲜半岛。作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岛国,如果被切断海上生命线,乃至被舰队封锁,可能遭受彻底去工业化、整个民族倒退数百年的残酷命运。因此,哪怕日本一直在美国身后搞小动作,哪怕日本会在一些时候倒向中国,也不能忘记日本与中国有着深刻的、不可抹消的地缘矛盾。

三、太平洋战争中日美留给后人无数经验教训。太平洋战争是王鼎杰老师讲的最好的地方,可以说听王鼎杰老师的节目到这里,许多听众已经深受影响,思维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然后到了这个波澜壮阔的时间点,加上一些颠覆性的材料和新颖的观点,听众惊觉茅塞顿开。我也不惜多花些篇幅来总结一下太平洋战争。

菲律宾这步闲棋确实作用非常大。老朽的大英帝国联同其盟友,是无法抵御旧日本帝国的攻击的,美国需要足够的理由介入可能发生的战争。菲律宾的驻军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大,也是促使日本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中可以看到在战争时期尽量扩张自己的地缘边界,在和平时期经营自己的关键要点是多么重要。

关于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获得战争理由的阴谋论,自然是毫无根据的。作为一个对国家民族负责的领导人,不可能为了一个战争借口让国家冒如此大风险,蒙受如此惨重的损失。而对于那些美国早已得到日本将进攻珍珠港的情报的说法,也翻不了什么案。因为TG还给斯大林提供过德国进攻苏联的可靠日期呢,斯大林不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美国在珍珠港遭受巨大损失的真正原因是,人们通常可以根据现状制定非常完备的计划,却无法抵御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而这也恰好是日本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因此,这也成为了太平洋战争带给人们的最大的教训。

以日方的视角来看,备战珍珠港的过程是一个点亮科技树的过程。第一是九七舰攻,九九舰爆和零战成为根本保障。第二是高空定时炸弹和浅水鱼雷使得攻击效果得到了保障。第三是航空战队组织战法得到了突破,以两艘航空母舰为一个航空战队,分别起飞组成编队的飞机,战机不需要在舰队上空做过多盘旋即可直接奔向目标,精准而省油。美国人直到中途岛战役后航母机群编队依旧混乱不堪,他们想不到组织多艘航母联合攻击的办法,也认为日本人没有这个能力。第四是远洋补给技术得到突破,这使得大型舰队穿越缺岛少礁的北太平洋成为可能,而这之前这一片区域被认为是陆地上的撒哈拉沙漠,没有军队能够穿越。美国人自己已经突破了这个技术,却认为日本人不可能突破。至此,偷袭珍珠港所需的几个科技被全部点亮,而美国人却坚定的认为根据现实情况珍珠港是万无一失的,这才是珍珠港事件的真相。

而日本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真实原因也印证了这一点。人们常常用一句日本高层不了解美国国力,或日本高层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来搪塞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然而事实上,日本人搜集情报极其仔细,怎么可能发动一场不知彼的战争?日本人制定计划极其严谨,又怎么可能发动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根据战前天皇的御前会议记录来看,日本很清楚与美国的工业实力差距和美国的战争决心。他们得出了在战争进行一年半后舰船数量只能维持美军三成,飞机数量一成的结论,以及通过占领太平洋逼迫逼降美国和谈极为困难,登录西海岸逼迫美国和谈较为困难这样的结论。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很简单,第一当然是被禁运和恫吓逼得退无可退,第二则是他们认为这场战争完全有胜利的可能!

首先以日方的视角来看,占领东南亚后获得石油资源,完全可满足战争需要。其次几乎垄断橡胶资源,这使得美国的战争潜力大大受损。在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后,日本有充足的时间建立绝对国防圈,并有充足的把握防守绝对国防圈,在战争中壮大自己,动态得取得优势。这就是rts游戏中劣势方很可能选择的一种战略,打击敌方优势逼迫敌人退守回救,扩大自己优势,拖延战争进程等待自己消化优势,最终回到与敌方平起平坐的位置上。可惜,高手在遭遇突然袭击时,第一反应不是回救,而是马上反击。美国正是这样一个高手。

日本人制定的战术固然很完备,但是同样意料不到美国技术变革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冲击。陆军轰炸机可以搬上航母攻击日本本土;航母变态的损管可以使关键战役多出一艘航母扭转实力天平;多功能工程车使得瓜岛的机场白天被炸晚上修好;人造橡胶使得美国战争潜力未受影响;本来十发九不炸的鱼雷加上不被重视的潜艇居然成为破交战的利器;一系列改装的登陆设备使得夺岛效率大大提升;最后,核武器的出现使得本土决战的幻想破灭。技术的变革让日本人战前周密的计划显得多么可笑而狂妄。

可见,在大国博弈中,需要考虑的绝不仅仅是现有的参数,科研能力、工程实力和国民思维也是影响结果的重大要素。而在哪个方向进行突破,哪些技术有用,哪些技术没用,应该是紧密结合实践,由现有理论指导,带着明确目的得出的结论。这方面我们还远远不如美国。不过,我们不需要妄自菲薄也不需要杞人忧天,连疯狂的昭和战犯发动战争也有着周密的考虑,吸取了其教训的后人们何必担心自己的领导人头脑发热呢?

德国线

德国线可供中国人学习的点起始并不多。但是国人对德意志民族充满了敬仰和好奇(事实上很多国人对旧日本海军的成就和雄心也暗自敬仰,只是更多的是仇视而已),所以王鼎杰老师花了很大篇幅来讲这个民族的崛起过程。其中许多单纯用来影响观众感情的论述就不提了,讲几点有趣的。

一、 别人的东西也能看做是自己的。威廉二世犯了很多错误,大力帮助日本打赢日俄战争是其中一个。盲目发展海军则是另外一个。日本人不但报销了俄国太平洋舰队,还全歼了远道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随后俄国只能放弃海上扩张,转而寻求在陆地上的扩张,这便与德国产生冲突。而随后德国自己发展海军,引起了英国的恐惧,至此德国已无法避免在一战中两线作战的命运。而如果不做这些事情,德国可以把俄国的舰队看成自己打破英国海上霸权的助力,推俄国人第一个去撞墙而自己做筹码。也许在今天的日本人眼中,中国海军是诱使海自开始军备竞赛从而拖垮日本经济的手段,也可以是引起美国警惕,被用来促成中美碰撞的说辞吧!

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顶级战略家,这些战略家的思想是促成国家崛起的重要原因。在讲到德国时,王鼎杰老师对许多德国战略家推崇备至。但是我个人认为,俾斯麦被高估了,其作用并没有王鼎杰老师说的那么大。其对德意志崛起的实质,崛起的助力和阻碍有着深刻认识,但在其他方面那么伟大。施特雷泽曼的确被世人低估,其在绝境中为国呕心沥血,思想、手段甚至演技都是一流的。真正值得推崇的是豪斯浩弗和他的泛区理论,苏联那种向着出海口狂奔的做法和美国布尔津斯基那种控制热点地区围堵陆权大国的做法,自然是不适合中国的。但是豪斯浩弗的理论,当年作为陆权大国德国的出路,却可以给同是陆权国家的中国很多启发。

苏俄

英国线没讲出什么特别好的点,就不提了。最后再说一个看完鼎力推鉴这么多期节目后一个深深萦绕在我心头的疑问。也许从黎塞留开始,将国家作为一个组织整体的思维转变成为时代的主流。在黎塞留看来,异教徒的关系可以缓和,而同为天主教的西班牙的霸权却必须被遏制。现实主义打破了宗教对思想的禁锢。而一战后,布尔什维克强大的宣传使得人们产生了国籍不再重要,伦敦、柏林的知识分子甘愿成为遥远莫斯科的走狗,为期套取情报。

可是二战后的苏联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不再想着解放世界无产阶级,只懂得利用地缘战略获取霸权,为本国谋利。前几十年的美国,对苏联提出的许多概念活学活用,将自己包装为自由民主的灯塔,也引得许多人忘记了他们的祖国,一厢情愿得追求起了没有现实基础支撑的自由民主之梦。到头来我们却看到中东、中东欧的人民,却陷入了比以前还不如的泥潭。维持霸权,压缩其他大国的战略空间才是美国真正的目的,以至于欧洲等传统盟友都开始离心离德。可见意识形态的故事讲得再动人心弦,民族种族的梦想讲得再激动人心,也敌不过以国家为单位参与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世界上其他人都遵循同样的规则和思维时,除非闭关锁国,否则没有人能按自己的想法一厢情愿的办事,这是被列强宰割的蠢萌大清给我们的教训。如果真能找到兼顾大国崛起和小民幸福的办法,这种以国家为单位的形式自然是合理的,极具优势的。美国剪全世界羊毛是一种办法,但成本很高。我国始终声明自己不会走帝国主义路线,那么在未来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而这种国籍分明的时代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