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柏杨《中国人史纲》

大约半个月前,拿到这本柏杨《中国人史纲》。对海外及港台研究中国史的华人,一直都非常感兴趣。至少给了我们一种思路,又不是很难理解的思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一段历史就好像被放大了可以观察的角度。非常清晰。黄老先生已死,对于同样出名的柏老先生的东西自然期待了。柏杨很幽默,到好像是借古讽今。什么官职都要用现代的东西注解一下。历史上的大人物,似乎都人无完人,不是只适合军事家就是只适合政治家,而且匪夷所思的偶然事件伴随着碰撞的时代。从开始到结尾,一个事情算是讲明白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不是皇帝,不是草民,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他们是一个阶层,是每个统治者都必须依仗的工具,当然他们也不只是工具,反而是真正的统治者。

从依靠法度的秦朝开始,在宦官与外戚争斗的两汉,隋唐,宋明清,包括了一些外民族的王朝。以儒家为思想的士大夫阶层统治这各个方面的中国,政治、外交、文化,甚至编辑历史。这里作者阐述儒家和儒学是不一样的,就好象佛教和佛学,道教和道学,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是类似组织形式的东西,一个只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

这个阶层对中国的影响似乎也是多个方面的,他们很保守,要稳定,害怕变革,相对国家自己阶层的利益似乎更加重要。从一些人,变成一个阶层,与之相对的是一个新兴的王朝走向覆灭。而当这个阶层被消灭的时候,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王朝又建立起来。也许国民愚蠢比聪明更加容易管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安受本分。就好。科举制度似乎将千万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虽然只有极少数人最后走人这个阶层,但是很多人却用一生为其奋斗。政治是一个有意思的东西。

可能中国很多政治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阶层以及他们的力量。好象都束手无策。总体上讲柏老先生的书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用了这么多笔墨,似乎有点过多了。此外,我觉得对待历史还是应该严肃和中立的态度,柏老先生的个人观点太多了。

发现-欣赏-借鉴-超越

最近,一直在整理升级的材料,当东西都似乎有些头绪的时候,突然想看看国外同行在做什么。我的英文很破,但这些并不妨碍,去理解别人的作品。就好象美术或者文学作品一样,首先是了解作者或者同行是什么背景,是技术出身还是应用出身,是学术界还是市场,这些大致就可以想象出对方的特点和长处。国外的软件市场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买卖的领域,软件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产品,甚至不需要实物,只是可以下载就好了,支付方式和物流上也非常畅通。找到的信息都集中在一些从事交易和下载的网站。在产品试用上,力度也很大,可以给你呈现非常完整的流程和功能,这些在国内总好像把最重要的东西给限制了。

美国和西欧的专业类软件,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尝试对家庭和个人提供服务,提供非常详细的建议和指导。当然很多都是基于他们的科研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探索,相对于他们,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就很少了,很少有企业和科研界进行深入和合作,尤其是我们相对活跃的中小企业。

国外对软件的设计,非常重视细节和自我保护,能够非常清晰的感受到他们对几乎所有潜在问题都进行了提示,同时在编制结构上也力求简单,包括界面设计,这个和我们接触到微软的产品似乎是相反的方向。看到一个经过思考和反复修正的东西,是一件非常值得投入的事情。就好象欣赏。当然动机是考虑自己的东西和特点,有限度的借鉴。至少要超越自己。

一个朋友和我聊起了我订阅的杂志《新发现》(Science&Vie),这本杂志类似科学普及的杂志,但是却将各种领域的东西要么单独阐述,要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涉及数学、物理学、电子学、天文学、生物和艺术当然也包括流行的心理学。从科学大分家以来(18世纪),我们看到的越来越独立的科学体系,各家类似武侠的帮派,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方向。当我们听说达芬奇是一个画家、物理学家都不可思议。就好象树枝一样他们站在树干上,而我们不知要站到多少个分叉口之后了。杂志试图将不同的领域多个角度的科学研究来阐述,非常有意思。当然看起来也有点吃力,尤其是跨领域的东西。不过感到的是国外非常活跃的思考方式,以及非常有特点的研究思路和结果。很多固化到我们大脑的真理,现在却开始有了新的挑战,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挑战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而是实际观察到的误差。从科研界出来的朋友经常说些搞笑的生活方式,以及叹息很多课题没有继续下去。是无奈,更是选择。

是不是我们的时代太浮躁了,已经很少有人去执着的做一件事情了。当然,悲观对于我是没有意义的,做好自己的就是了。